欢迎您光临东一电气设备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战国四公子,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

作者:电气设备网
文章来源:本站

  刘邦每次路过当初魏国的都城大梁,都会专门抽时间去给信陵君扫墓,后来还刻意安排了守陵人;

  治学严谨、评价历史人物严格的司马迁,对信陵君魏无忌出乎寻常的高看一眼。他在《史记》为战国四公子各写了一篇列传,对于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他都是用XX君这种官方称呼指代;只有对魏无忌,他全文中都恭恭敬敬的称呼“公子”;对于前面三人,司马迁经常毫不客气地批评,但对信陵君无忌却不吝赞誉之辞。

  信陵君的独到之处在哪里?与其他战国公子相比,信陵君魏无忌身上的人性光辉、人格魅力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他忠于国家和家族,对待朋友无所保留,对待人才真情实意,在沽名钓誉、以权谋私成风的战国时期,这样的贵族是极其罕有的。

  公子,在先秦时期指的是诸侯的庶子,以跟能够继承诸侯之位的世子区别开来。魏无忌,就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同父异母弟弟。

  公元前276年,魏无忌被哥哥封为信陵君。此时的魏国日子艰难:秦国的魏冉主政,任用白起大杀四方,魏、韩首当其冲;到了公元前270年,形势更加恶化,范睢被魏国丞相魏齐欺辱后逃向秦国,其后获得了秦昭襄王的信任,并提出了远交近攻、优先解决三晋(韩赵魏)的战略,随后对魏国发起了凶狠的报复。

  对于当时的不利局面,“魏王及公子患之”,信陵君为了替兄长分忧,也采取了“养士”的方式。

  养士之风盛行于战国时期,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家竞争,各诸侯国的国君、贵族纷纷招揽门客,将众多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收归门下,以求提升国家实力。齐国的孟尝君,是第一个开创“门客数千”壮举的公子。

  

战国四公子,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

  信陵君虽然起步较晚,但却有他的过人之处:虽然贵为堂堂魏王之弟,但他丝毫没有贵族的架子,为人宽厚仁爱、礼贤下士,那些人才无论才能大小,都得到他谦恭有礼的对待。通过这种方式,他从各国招揽了超过3000名人才,在他们的辅助下,魏国的颓势一度得到了遏止,十余年间各国不敢轻视,而魏安釐王对这个弟弟也颇为依仗。

  但人臣的名声、威望过大,向来不是什么好事。有一天,当魏王发现信陵君在赵王身边都安排有眼线时,顿时感到惊恐:原来自己的弟弟对政务的掌控、权术的运用,竟然已经超过了自己,从此心生畏惧,逐渐收回了信陵君手上的权力。

  到了公元前258年,秦国挟长平之战的余威,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此时的赵国已经失去了40万最精锐的部队,在秦国虎狼之师的围困下危在旦夕。这是秦昭襄王“远交近攻”战略的关键一步,若赵国彻底倒下,那么本已孱弱的韩、魏更加毫无抵抗之力;而一旦三晋被拿下,秦国一统天下之路将一片坦途。因此,用“唇亡齿寒”来形容此时的魏、赵关系,再也贴切不过。

  面对赵国的求救,魏安釐王本已派出了十万救兵,但却被秦王的一番威胁吓得连忙按兵不动。此时,信陵君的姐夫——平原君赵胜派来催促的使者络绎不绝,但无论信陵君如何劝说,魏王仍按兵不动。万般无奈下,他采用门客侯嬴的计策,偷来魏王的兵符,击杀晋鄙、抢夺十万大军的指挥权,随后率领魏军击退秦军、挽救赵国于危亡之中。

  紧接着,信陵君把魏军遣回魏国,自己则由于担心魏王的责怪,带着一些门客留在赵国。

  到了公元前247年,秦将蒙骜(蒙恬的祖父)率秦军攻打魏国,魏军节节败退、形势危急,魏安釐王情急之下终于想起了信陵君,于是派人前去请其回国。

  信陵君归国后,凭借其多年建立起来的威信,迅速召集了燕、赵、韩、楚等各国军队前来救援。在各方的团结打击下,秦军大败而退,甚至被追到了函谷关,遭受了多年罕见的羞辱。而信陵君魏无忌则更是因此威震天下。

  然而,在度过危机后,魏王再次对弟弟起了猜忌,而秦国也趁机派人携重金来魏国施展离间计,捏造信陵君觊觎魏王之位的谣言。没多久,信陵君的兵权再次被魏王剥夺。

  经此打击后,他彻底心灰意冷,再也没有振奋魏国的雄心壮志,改为日夜饮酒作乐、自暴自弃,四年后便因酒色过度而死。

  而在信陵君死后,魏国也失去了能够抵抗秦国的资本。18年后,在秦军不间断的蚕食下,魏国灭亡。

  相对于同时期的其他“公子”,信陵君魏无忌有以下过人之处:

  其一,他是一个纯粹的爱国者。

  战国时权臣养士之风虽盛,但绝大多数人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所在的政权服务,而是有自己的小算盘:以“四公子”中的元老——齐国孟尝君为例,他曾毫不掩饰自己养士的动力:出名。而他追求这份名声、威望,根本目的是为了和齐王争夺权力。最终,他在与齐闵王的博弈中失败外逃,其后却不顾自己的身份、悍然配合各国联军伐齐,其行径让人不寒而栗。

  而信陵君养士,虽然客观上带来了名声,但他这一举动的目的只是为了振兴魏国,避免在强敌环伺下丢掉祖宗的基业。因此,在大权在握的情况下,他虽两次被魏王排挤,但却从未作任何抵抗,这种“逆来顺受”,在利益至上的战国时期难能可贵。

  对于魏无忌最大的争议,也许是他窃符救赵、击杀晋鄙的举动,从表面上看,他公然违抗王命、暗杀魏将、抢夺魏军兵权,行为几乎等同于叛乱。但他的这一过激举动,根本目是为了避免各国被秦军各个击破,反而是最符合魏国利益的选择。从这个角度而言,他的战略大局观远远高于魏王。

  其二,他对朋友坚守信义,甚至奋不顾身。

  平原君赵胜不仅是信陵君的姐夫,也是他的好友。邯郸之战期间,鉴于魏国按兵不动,平原君派使者催促小舅子:“我赵胜之所以与您联姻,就是仰慕您能够急人之危的高义。如今邯郸危在旦夕你们却袖手旁观,纵然您看不起我,难道也不可怜您的姐姐吗?”

  被姐夫这么一激,信陵君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费尽心思劝说魏王出兵,但仍被拒绝。不得已,他只好带着几百个铁杆门客出发,准备前去陪着平原君送死,好在经侯嬴的提醒才想到了窃符救赵这一更加可行的对策。

  其三,没有阶级偏见,名副其实的任人以才。

  受时代观念及个人意图所限,战国四公子名为“招贤纳士”,实际上大多包藏玄机。

  比如孟尝君,他找人是本着追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原则,不仅“鸡鸣狗盗之辈”来者不拒,甚至很多是“有罪亡人”,也就是犯法的逃犯,他的薛邑,基本上成了藏污纳垢、包庇罪犯之所,因此司马迁称他是“奸人之雄”;

  春申君黄歇,对门客划分等级,高级门客穿珠带玉,让一些诸侯的使者都自惭形秽。

  平原君赵胜,同样门客数千,但他心中已经给当时的人才划分了三六九等。得知信陵君前去酒馆求见人才时,平原君曾经回家嘲笑自己的老婆:“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连赌徒、酒店伙计都愿意交往,看来公子只是个无知妄为的人罢了!

  而信陵君魏无忌,则跟上面三位完全不一样,他招揽人才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在意对方的身份,无论贫贱高下,只要真的有才,自己就屈尊结交;二是不依靠重金收买人才,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动对方,讲究“神交”。而他这种真诚的方式,往往能找到有真才实学、且忠心耿耿的人才。

  

战国四公子,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

  战国时期的很多人才出身寒门,往往从事着低贱的工作。比如为信陵君制订窃符救赵计策的侯嬴,只是个大梁城的看门人,但却凭借才能得到了信陵君的尊重;

  信陵君在邯郸的赌档、酒店结交的朱亥、毛公,被平原君发自内心地看不起,但正是这俩人,在信陵君发脾气不愿意救援魏国时,以“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提醒信陵君与魏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使其明白了魏国存亡事大、自己与魏王的个人恩怨事小这一道理。信陵君被一语点醒,毅然回国赴国难。

  “仁而下士”,战国四公子中,真正爱才、求贤若渴的,只有信陵君;真正为了国家、家族而养士的,也只有信陵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信陵君一心为国,得以流芳百世;他发自内心的尊重人才,这些人才也以死相报,多次在危难时刻帮他挽救了自己、挽救了魏国。相比之下,孟尝君田文为了私利背叛国家、落得绝后的报应;平原君轻视底层人才,而被近半门客抛弃;春申君玩弄权术,惨遭人头落地、全家抄斩,在这些与自己并称的“公子”的衬托下,信陵君的流芳百世当之无愧。

  在刘邦的那个时代,很多年轻人只知道楚霸王的厉害,认为楚霸王灭秦功劳最大,应该得到天下!

  其实,就在项羽救赵的50年前,信陵君也曾经救赵,信陵君也差点把秦国给灭了!

  可惜,很少人知道信陵君的巨大功劳,因为信陵君最后接受了秦国的和平协议,没有穷追猛打,在这一点上,刘邦也接受了末代秦王子婴的投降。

  信陵君曾经两次打败秦军,迫使秦国不敢出函谷关,此后战国30多年相对的和平时期,可以说基本上就是信陵君打出来的一个时代,事实上公元前256-公元前231年,这段时间可以说就是信陵君时代。

  刘邦没有杀子婴,而项羽居然杀掉了子婴和楚怀王。

  也就是说信陵君在对付秦国这个事情上,其功劳和项羽差不多!

  但是,信陵君没有凭借自己的巨大功劳,就随便杀人,也没有造反的野心,更没有杀死魏王,自己当“西魏霸王”的举动,而项羽确凭借自己的军威,杀死了楚王,自己还当了“西楚霸王”。

  想当年,信陵君也是六国中第一个战胜秦国的人,在六国诸侯中威望最高,如果他凭借自己在邯郸战胜秦国的威望,率领10万魏军和诸侯联军顺便杀回魏国,魏王的宝座早就是信陵君的了!

  但是,信陵君没有这么干,他自己功成不居,最后把军队交给了魏王,自己长期留在了赵国。

  这样个一个英雄人物,这样一面英雄旗帜,当然应该祭拜!

  汉朝已经建立了,然而很多年轻人却对楚霸王恋恋不忘,认为他才是真正灭秦的人,而刘邦就是一个打酱油的。

  在灭秦这个事上,说句实话,刘邦自己确实不能跟项羽比高下,那么,怎么办?

  在英雄的时代,又不能没有自己的英雄人物,所以信陵君就成为刘邦的最理想的一面英雄旗帜!

  祭拜信陵君!就是争夺信陵君这个抗秦旗帜的最好办法!

  有了信陵君这个英雄精神的“加盟”,至少可以争取信陵君几千门客的大力支持。

  也可以抵消项羽的英雄形象,再说了信陵君也是刘邦年轻的时候非常崇拜的人,刘邦跟信陵君还有很多缘分。

  事实上,刘邦家族原来是魏国到楚国去的移民,刘邦的祖辈就是魏国人,青年刘邦曾经去魏国,他梦想成为信陵君门下的大食客,可惜刘邦刚到魏国,信陵君就死了,刘邦应该非常了解信陵君的英雄事迹。

  在刘邦那个时代,老百姓是非常重视家族史的,既然刘邦也是魏国人的后裔,寻找一个魏国人来做英雄旗帜,自然也是提高自己地位的好办法!

  刘邦祭拜信陵君,真的是于公于私都有必要,刘邦确实是一个大政治家呀!

  祭拜信陵君这个事情,咱们就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智慧,他是想让信陵君来取代楚霸王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地位!这样也有利于大汉江山的稳定,也是争取人心的一个关键举动。

  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关注!@龚柳辉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的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平原君赵胜(赵国)

  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虽然对国家一直是忠心耿耿,也一直忠于国君,待人平和温厚。但不得不说,此人的能力实在是很糟糕!

  首先,秦赵上党之争,赵胜不识大体,利令智昏,因为贪图上党之地而使赵国四十万军队败与长平,邯郸几乎覆亡。其次,赵国在他执政时期,从本可以和秦相争的军事强国一步步衰落,而且邯郸之战中连都城邯郸也险被秦国攻破,魏齐事件处理得也不好,说明其政治军事能力不足。最后仅有的联合魏楚的外交胜利,主要的功劳还在于信陵君。总而言之,赵胜此人算是个老好人、忠心,但能力不足。

  春申君黄歇(楚国)

  黄歇以辩才扬名,四君子中唯一不是王室之中的人。楚国太子完作为人质到秦国,被扣留了下来,春申君以命相抵,设计将太子救回楚国。楚国顷襄王死后,太子完登位,就拜黄歇为国相,封为春申君。

  春申君也算很有才干,个人认为其能力是仅次于信陵君的。执政时期,楚国力量逐步强大,失地大都恢复。且战略眼光也不错。但是,个人品质太差。黄歇地位已足够高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居然还要动歪心思,居然试图跟吕不韦一样让国君戴绿帽,想搞个儿国君。结果恶人自有恶人磨,最终玩砸了。他和平原君刚好相反,各项能力都可以,就是道德品质太不足。

  孟尝君田文(齐国)

  田文是齐威王的孙子,齐国宰相田婴的庶子。然而,从他爹田婴受封于薛开始,他家和主家(齐王)的关系就有点微妙。到田文为自保地位写信劝秦伐齐,后联合秦、赵等国攻破齐国,也算得上“齐奸”了吧,也许他心里只有薛没有齐。要是信陵君,也许早就来个“窃符救齐”了。

  孟尝君具体处理小事能力尚可,大政方针没什么建树。且其食客虽有三千,但大多是沽名钓誉之辈,除了个冯弹剑,其余全是鸡鸣狗盗之徒。不过从他数次听冯弹剑的劝谏来看,此人倒是能够采纳人言,关键时候用人头脑清醒,宽和大度。然而从他被人嘲笑成矮子,就把别人整个村都屠戮,说明其本性有点儿偏狭。总的概括起来:孟尝君有点小私心、小才华,大政眼光不足,用人面不广,但有一定容人之量,且用人不疑。

  信陵君魏无忌(魏国)

  魏无忌,战国四君子之首。是魏昭王的小儿子,当时魏安嫠王的异母兄弟,为人仁厚并礼贤下士,因为有他,其他国家十多年不敢有动魏国的心思。后来设计偷窃兵符假托王命救助赵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英雄佳话。

  四公子中具有军事才能的,公认是信陵君魏无忌。秉性耿直,外交之才虽在四公子之中稳居末席,但是挥军战阵之才是无可指摘,杀晋鄙,窃兵符,胜秦国,著兵书,要知道战国末期仅有三位将领在大规模作战中硬撼过具有压倒性优势的秦军,另外两位是李牧和项燕。可以说信陵君的存在延缓了秦国一统六国的步伐。

  在人品道德上信陵君也是无可挑剔的,对国家、国君忠心耿耿。为了对得起国家窃符救赵,为了对得起国君客死异乡。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但同时也是个悲剧的人,后半生颠沛流离,始终未能完全展现自己的才华。

  当然四人之高下,千载之前,太史公在《史记》中已经明确的有了自己的倾向,独称信陵君为公子就足见太史公对其的尊敬。各位读者,你们心目中的四公子之首是哪位呢?

  (码字不易,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看一看我的其他相关精彩文章)

  其实问题可以简短回答,但是我想拆两个点来回答。

  为什么信陵君的人格魅力的那么强?连刘邦也是其狂热粉丝?

  战国其他三大公子为什么不如信陵君?

  战国四大公子,唯信陵君是货真价实的“公子”,其他三位不过是沽名钓誉之徒。首先,公子一定是顶尖贵族,国中王族,在中国古代阶层身份很重要。第二,公子要名扬诸国,拥有一定的号召力。第三,礼贤下士,扶危济困,有忠君爱国,侠肝义胆的高贵品质。

  (战国最强男团)

  信陵君为什么会受到当时诸侯国和后世的追捧?因为他做了两件了不起的大事。第一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窃符救赵,体现他重情重义、扶危济困、不屈不折的高贵品质。他本可以置身事外,继续当他在魏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公子无忌。但是,他屡次上书魏王,针砭时事,分析大局,不惜触了王兄的霉头。即使不成功了,也带领麾下门客,要到邯郸去与秦军决一死战。后来听从门客的建议,窃符救赵,在大军出发前还为魏国的民生做出考虑。最终,率领诸侯联军,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国虎狼之师。他本可以率领八万魏武卒推翻他哥哥昏庸的统治,但他依旧想忠于哥哥,做一朝臣子。他也本可以接受赵王的裂土封赏,却功成名退,做一个安静的富家翁。

  (信陵君魏无忌)

  第二件事就是不计前嫌、大义凛然地保卫自己的国家,再次对抗秦国的虎狼之师。率领五国联军,大败秦军,一直杀到函谷关下。其实,信陵君回国是一件很大风险的事,本来就备受哥哥的猜疑,又做了违反君王军令的举动。其实,魏国早已衰落,魏王始终对秦国割地赔款,最后也因为流言蜚语,公子无忌在酒色中忧伤死去,其实也是一个悲剧的历史人物。

  第三,信陵君是真正的礼贤下士,而且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能物尽其用,虚心纳荐。比如看门的老头侯瀛,三番五次地提出过分的要求,信陵君都满足了他。尤其是信陵君与侯瀛坐车去菜市场看他的朋友屠户朱亥,始终能做到面不改色。后来,侯瀛做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承诺。即使到了赵国,听说薛公和毛公有贤名,并不计较他们赌徒等低贱的身份,反而亲自去拜访。在这一点上,同为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相形见绌。

  再来看一下其他的三位公子。赵国平原君赵胜,赵武灵王之子,三度任相,生来带有王者气质,但与平民关系处理不是特好。他也是从谏如流,礼贤下士的典范。营救魏齐,不惧强秦。邯郸危急,散尽家财。毛遂自荐,为国分忧。平原君的政治能力是四大公子中最好的。但是,平原君缺乏战略眼光,大局视角。贪了韩国冯亭所献的上党等地,造成了后面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全国精锐损失殆尽,间接加速了赵国的灭亡。所以说,平原君最大的特点是内政能力没得话说。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齐威王的孙子,齐宣王的大侄子,齐闵王的堂兄弟,在四位公子身份最为显贵。招揽人才是一流,但不乏有鸡鸣狗盗之徒,这也是他受后人诟病的地方。孟尝君没有强烈的家国意识,本身是齐国的王族,应当报效国家,然而他却在诸侯国中摇摆不定。比如在秦国、魏国、齐国流动性为相。为了报私恨,却变成了国仇,竟然宣布与齐国划清界限,成为国中之国,这在中国礼法上属于大逆不道。更过分的事,为了报复齐闵王,在魏国担任相国,率领五国联军,差点将齐国灭亡,最后是田单火牛阵拼死保住了齐国,否则齐国早已提前灭亡。一个这么对待自己的母国,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堪称是汉奸之王。所以,孟尝君在以后的历朝历代为人不齿。

  而且在齐国为政多年,日益骄横。而且,自身家教管理也不好,死后诸子争位,封地被齐魏瓜分,可以说是在世间白忙活一场,还丢了祖宗的家业。

  但是,孟尝君也有他的闪光点,能在诸侯国中混的开,一来就是宰相。而且领导才能毋庸置疑,曾率领三国联军击败当时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一个是秦国,一个是齐国。尤其是率领三国联军攻破了函谷关,逼迫秦王割地求和。所以说,孟尝君没有国家意识,自私自利,更做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报复事件,为人不齿。

  最后一位是楚国的春申君,不要被《芈月传》里的他误导。春申君是四大公子中唯一不是王族血统的贵族。他博闻强识,善于辩论,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也是治理内政的好手。凭借从龙之功,成功进击相国。他虽然门客众多,但没有忠心辅助的代表人物,反而被门客李园所害。想给楚王戴绿帽子,让自己的儿子变成楚国国君。结果落得一个身死族灭的下场。春申君主导了最后一场六国伐秦,结果在函谷关损失惨重,备受冷落。而且,春申君在战国历史上参与的大事很少,论影响力是四位公子中最低的。

  信陵君(魏),死于公元前243年,公元前276年封信陵君。

  平原君(赵),死于公元前251年,封平原君在赵武灵王时期。

  

战国四公子,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

  孟尝君(齐),死于公元前279年,

  春申君(楚),公元前314—238年,262年为相,封春申君。

  公元前294年,孟尝君领导了齐魏韩三国攻秦,破函谷关,秦国战败求和,归还城池。

  五国灭齐,公元前284年,参与者孟尝君,见证者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

  秦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62—260年,参与者平原君,见证者信陵君、春申君

  秦赵邯郸之战,公元前259—257年,参与者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

  公元247年,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攻秦,秦军战败,坚守函谷关,联军撤退。

  五国攻秦之战,公元前241年,五国战败,从此再无力阻秦,参与者春申君,是四大公子的谢幕表演。

  四大公子中,以孟尝君最先出道,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主在同一个时代。四大公子中,出道顺序应为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而四大公子又有各自不同特点。信陵君好兵法,平原君善内政,孟尝君喜权谋,春申君强外交。只有平原君独善其身,功成而退。信陵君死于灰心意冷,孟尝君和春申君身死族灭。

  至于刘邦为什么要祭奠信陵君,是因为刘邦家乡丰县是魏国、楚国、齐国交界地带,魏民比较多,信陵君在民间素有声名。刘邦少年时就仰慕其人,想要拜入信陵君门下。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信陵君在公元前243年去世,他也只是13岁的少年。魏国在公元前225年灭亡,刘邦32岁。秦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刘邦35岁。应该是正值壮年之际游过大梁。而刘邦又与信陵君的门客张耳交游。所以说,信陵君的人格魅力自有他的道理。

  一般意义上总感觉刘邦和战国离得很远,实际上刘邦一生经历了四个朝代,分别是:战国晚期、秦朝、秦朝乱世(楚汉相争)、汉朝。刘邦出生在公元前256年,这一年,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偃水利工程,周朝最后一任天子周赧王也是这一年去世的,这一年还是秦昭襄王51年。

  《汉书》简单地记载了刘邦家族的世系是这样的:

  尧→刘累→御龙氏(夏朝)→豕韦氏(商朝)→唐杜氏(周朝)→范氏(晋国)→刘氏(秦国)→刘氏(魏国,刘邦祖父)→刘太公(楚国丰邑)→刘邦。

  刘邦的祖父曾经在丰邑做过县令,在刘邦祖父辈时,丰邑还是属于魏国的,到了刘邦时代,丰邑就属于楚国,而刘邦所生活的丰邑地区一直就是魏、楚的交界之处,所以后来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刘邦祭祀的时候,他会分别祭祀秦、晋、魏、楚四个地方的祖先。

  刘邦

  交待了刘邦的祖辈,再来看刘邦的行为,就很好理解了,刘邦的祖父担任过魏国的丰邑县令,后来刘邦的家族没落了,到刘邦父亲刘太公这一代时,就成为平民,虽然是平民,但是刘家还是有点底子的,不然为什么刘邦不种地,也不愁吃穿,而且刘邦的弟弟刘交爱好读书、多才多艺,并且对诗经有过研究,农民的家庭是不可能读得起书的。

  尽管刘邦家族没落了,但是刘邦却很喜欢结交英雄豪杰,他最仰慕的就是魏国的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刘邦年轻的时候,还专门去投靠信陵君,结果信陵君去世了,之后刘邦不如何与张耳成为好友,张耳曾经当过信陵君的门客,后来娶了一位富豪家的寡妇,当上了外黄县令,刘邦年轻的时候,经常到外黄县拜访张耳,两人是好朋友。

  要知道刘邦年轻的时候,丰邑地区有十几年的时间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食邑之地,也就是说刘邦家种的粮食都要交给春申君一部分,为何刘邦就没有仰慕楚国春申君,而一直仰慕魏国信陵君呢?其他的战国四公子呢?

  战国四公子

  战国四公子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在刘邦出生之前,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已经去世了,刘邦6岁的时候,赵国的平原君赵胜也去世了,刘邦14岁的时候,魏国的信陵郡魏无忌也去世了,刘邦19岁的时候,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也去世了。

  当时又没有媒体,刘邦也没有具体的信息渠道,所以战国四公子先后去世,刘邦也不知道,所以才会出现信陵君已经去世多年,刘邦还想着去拜访信陵君,想成为信陵君的门客,想靠这一条路来起家。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刘邦特别仰慕信陵君魏无忌呢?

  有两个原因:

  信陵君魏无忌

  一、信陵君魏无忌当时离刘邦的家乡最近,且深受魏国影响。

  刘邦的家乡在丰邑,也就是今天江苏省徐州市丰县,魏无忌晚年是住在魏国都城大梁,大梁就是今天河南省开封市西北,从刘邦的家乡到魏无忌所在的大梁有250公里左右,就算刘邦一天走50公里,5天时间就能从丰邑到大梁,并不算远,这也是战国四公子中,离刘邦家乡最近的了。

  再加上刘邦祖辈时,丰邑也是魏国地盘,一般来说,当时的很多风俗习惯以及政策法令都是魏国的,楚国后来虽然占领了丰邑,但是时间短,肯定不如魏国管理得久,所以刘邦深受魏国影响,尽管刘邦是楚国人,但实际上是魏人思想,这就是生活在边境地区人的尴尬。

  所以,魏国近,刘邦又深受魏国影响,当然会仰慕魏国最牛的人--信陵君魏无忌了,魏无忌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魏国国君。

  二、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中能力最强的。

  孟尝君田文

  战国四公子中,能力最强的是信陵君魏无忌,其次是孟尝君田文,再次是平原君赵胜,最后是春申君黄歇。

  春申君黄歇是四人中唯一的非王室成员,他跟楚国王室没有关系,也不是王室公子,仅仅国为他协助在秦国当人质的楚考烈王熊完从秦国安全返回楚国,就因此受到楚考烈王的重用,被封君并且执掌楚国朝政22年。

  虽然春申君黄歇的门客数量最多,达到3000多人,实际上有才能的人并没有,黄歇能够执政,主要是因为他率军参与救援赵国的邯郸之围,以及后来率领楚军灭亡了鲁国,除此之外,基本没啥作为,而且春申君干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把自己的儿子移花接木成楚考烈王的儿子,这事做得不厚道。

  平原君赵胜

  并且秦申君本人也是因为这事被杀,被他妻子的哥哥李园所杀,李园把妹妹先献给春申君,然后又献给楚考烈王,献给楚考烈王时,李园妹妹已经怀孕,后来李园势力越来越大,便设计杀死了春申君,所以春申君能力最差。

  孟尝君田文在刘邦出生前23年就去世了,这么长时间刘邦自然知道这事,所以田文被排除,而平原君赵胜在刘邦6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等到刘邦成年后,也知道赵胜去世了,所以也不会拜访赵胜,剩下唯一一个信陵君魏无忌是刘邦所仰慕的对象了。

  魏无忌一生有两件最有名的事:

  一是窃符救赵。

  这事已经成为一个典故,指的是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受到秦国的攻击,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已经非常危急了,如果没人救援很可能会被灭亡,赵国向魏国和楚国求援,魏国派出将军晋鄙率军十万救赵,但是到了国境边上时,魏军就不走了。

  春申君黄歇

  信陵君知道这事后,先通过魏国最宠爱的姬妾偷出兵符,然后带着自己的门客去见将军晋鄙,假传魏王命令,要求晋鄙发兵救赵,但是晋鄙对此表示怀疑,于是信陵君的门客朱亥杀死了晋鄙,接管了十万魏军,并选择了8万魏军救援赵国,联合楚军一举打败了秦军,解除了赵国的邯郸之围,避免了赵国被灭的结局。

  二是联合五国大败秦军。

  信陵君因为是偷窃了兵符,并且假传魏王命令,所以救赵成功后不敢回魏国,在赵国居住了十年,后来秦国不断攻打魏国,魏王没有办法,便派人来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经过一番考虑后回国,被魏王任命为魏国上将军,负责抵御秦军。

  信陵君

  由于信陵君有才能,有威望,成为上将军后联合五国共同对抗秦国,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黄河以南打败了秦国将军蒙骜的军队,率军攻到函谷关,结果秦国关闭函谷关不敢出战,这个时候信陵君的威望达到了最高点。

  最终秦国还是派出间谍用反间计,来离间魏王与信陵君之间的关系,魏王本来就是糊涂,结果就中计,疏远了信陵君,之后五国攻秦就失败,而信陵君没有作为,反而常常受到魏王的猜忌,就这样信陵君在魏国郁郁而终,他死的那一年是公元前243年。

  18年后,魏国灭亡,22年后,秦国统一天下。

  信陵君算是战国四公子中最后一个有能力对抗秦国的人,他一死,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就加快了,你说刘邦不仰慕信陵君,难道会仰慕那个被李园暗杀的春申君黄歇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战国四公子是那几位?再其次要明白,其他三位与信陵君又是怎么展现他们的人生呢?

  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

  所谓的战国四公子,是指战国时期四位四位知名人物,即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

  第二个问题,要慢慢解答,有点长,我尽量做到长话短说。

  孟尝君,名字叫做田文,是齐威王的儿子,非常地好客,据说,他家的食客达到了三千多人。

  孟尝君最为人所熟知的是“鸡鸣狗盗”的故事,也就是三千门客中的两位老兄以模仿鸡叫的绝学和学狗叫偷盗的本事将他从秦国的软禁中拯救出来。这一事件说明,孟尝君所豢养的众多门客中真实大才的真心不多,能够帮助他的更是很少。

  名声很大的孟尝君实际上是称不上“贤能声誉”的,他“养士”的最终目的,完全是为了自身势力的扩张,他在政治外交上的手段更是乏善可陈,曾经为了个人恩怨,竟然是联合着多国部队数年伐秦,消耗了齐国不少的实力,“近交”而又“远攻”,这实在是战国时期的鼠目寸光代表。

  孟尝君的个人脾性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有一次路过赵地时,因为赵国人背地里说了他几句话,他竟然是带领着门客“斩杀一百多人,灭掉一县”的代价,给自己找回了颜面。孟尝君后来因为跟齐国国君闹别扭,还联合着各诸侯国差点就将母国齐国给灭了。

  平原君,名字叫做赵胜。他是赵武灵王的儿子,一直做着赵国的国相。他的门客也不少,据说,也有着小几千人,出名的却是不多,我们所熟知的要属那个“毛遂自荐”的毛遂和说着“白马非马”的公孙龙。

  赵胜也是“名不副实”的最佳代表,他最为出名的“利令智昏”做法,就是怂恿着赵孝成王接受了韩国的上党,这是长平之战的导火索,结局大家是知道的。平原君的真实能耐是极不适任赵国国相位置的,而他又把持着大权不放,最终地,将自己的国家给搞垮。

  

战国四公子,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

  春申君,名字叫做黄歇,他四公子中他的出身是最为低微的,但也是最有心机的一个。

  黄歇人生中最为出彩的一篇,是年轻的时候,以楚国使者的身份,说服秦昭王,将围攻楚国的军队撤了回去,后来他又让在秦国做人质的楚太子熊完安然回归到了楚国。因而地,劳苦功高的他,成了楚国的相。黄歇最后还是给人玩了,死在了他所信任的门客李园手下,成为“四公子”中最为悲惨的一个。

  那么,还是来看看信陵君又是怎么表现的?

  信陵君,名字叫做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

  信陵君也是养了不少的门客,他在“养士”上,与其他四公子有所不同。后来,他在在赵国的政治避难的时候,与邯郸城的毛公和薛公关系不错,当时同在邯郸城内的平原君就想不通了,这两位看上去没什么本事,而且地位不高,根本不值得结交。信陵君说:“我听说平原君是贤德的人,看来平原君所谓的‘好士’其实也只不过是求‘豪举’(装点门面),并不是真的好宾客。毛、薛是算得上是贤人了,我在大梁就听说了,所以来和他们结交,哪还计较他们的出身的。现在平原君竟然认为这是件羞耻的事,看来我和他不是同一个世界的。”

  信陵君的话还是讲出了那些所谓的“好士”之人的本质,他们所好的并非“士”,而是“名”和“利”,“好士”只是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而这一点,正是信陵君所不认同的。

  在政治上信陵君也具有独到的眼光,当年魏安釐王想联秦伐韩,他就指出,秦国是靠不住的,只有韩国才是可以联合的对象。韩国就是魏国的屏障,依据唇亡齿寒的定律,若是韩国灭亡了,下一个就轮到魏国了。实际上,历史进程也是这么发展的,当秦吞并了韩国的五年之后,魏国也被秦国给蚕食了个干净。

  信陵君的门客也不太赖,往往是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围魏救赵”事件中出了大力的那几位门客。即使是那些曾经在他手下混过的食客,也有几个成为后来那个大时代中的风云人物的。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两个,张耳和陈馀,他们一个做了赵王,一个做了代王。

  与他曾经飞扬的人生相比,信陵君的结局倒是有点落魄的。

  “围魏救赵”之后,信陵君把兵符交给了带队的将领,自己居住在赵国近十年,后来听说秦国要攻打魏国,就赶回了国内。正是在信陵君的积极联络以及各诸侯国的配合下,秦军的进攻被击退。当时的魏安釐王对他极其不信任,最终地信陵君被魏安釐王撤去了职务。权力旁落之后,信陵君也从此消沉了下去,整天沉醉在美女醇酒之间,因此而得病而死。

  汉高祖刘邦是很佩服信陵君的,当了皇帝后,每次巡游到大梁,他都会去拜祭这位风度翩翩的浊世佳公子,他还非常特例地派了人为信陵君守陵,信陵君也因此成为唯一一个不是战国时代的王者而享有西汉王朝这项特殊待遇的人。

  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这个很好回答,因为信陵君魏无忌是刘邦的偶像。

  刘邦年轻的时候也当过门客,当过张耳的门客。

  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刘邦后来将自己的长女鲁元公主嫁给张耳的儿子张敖,光从这一点你就可以看出刘邦是一个很念旧的人,同时也可以看出张耳在自己心中的份量。

  张耳他也当过门客,他当过谁的门客呢?

  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刘邦对魏无忌的影响更多来自于张耳,这是一种间接的推崇。

  刘邦身边还有一个魏无忌的后代,魏无知。魏无知曾经向刘邦举荐过陈平,陈平后来成了西汉的丞相。

  《史记》记载战国四君子的标题是很特别的: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魏公子列传、春申君列传。你会发现魏无忌的列传不是《信陵君列传》,而是《魏公子列传》。这是第一点独特之处。

  魏无忌的战功也是显赫的,他当年在秦围邯郸时,设法窃得兵符,带勇士朱亥至军中击杀晋鄙,夺取兵权,解了赵之围。后十年,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使得秦国不敢出函谷关。

  这是战国后期最牛的事情。

  正因为这么牛,所以秦国又用传统手段——离间计。魏王中计将魏无忌闲置,最终魏无忌沉于酒色,不再管理,四年抑郁而终。

  司马迁对魏无忌的评价是: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信陵下士,邻国相倾。以公子故,不敢加兵。

  信陵君结接士人不是看出身,是真心相交,而且威名远播,以一己之力让秦不敢加兵与五国,此大功也。

  因为信陵公子魏无忌这个人,正如世人所称道的,他“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无论是高贵的,低贱的,包括看门老大爷,菜市场小贩,屠户,酒鬼,赌徒,公子都愿意跟他们交往,而别国有了危难,他就算豁出性命也要去帮忙,这就是个在道德方面毫无瑕疵的翩翩君子。换句话说,信陵君是当时那个时代的道德偶像。

  我们千万不能低估道德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它非常重要。

  中国的文化非常重视“德”这个字,所谓以德治国、以德服人,西方用宗教凝聚人心,而中国通常是用道德来凝聚人心的。因为信陵君的为人品德太好,以至于后来的中国人每当读到“公子”一词,都觉得温柔无比,仿佛整个世界都和善了很多。

  而对于其他三公子,他们表面上以德服人、求贤若渴,其实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在装样子、请打手罢了。比如孟尝君那群门客简直就一黑社会团伙,而春申君则嫉贤妒能陷害荀子,就连所谓“翩翩俗世佳公子”的平原君,也认为跟市井之徒混迹在一起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儿。

  看来,“好客喜士”与“礼贤下士”是两个不同的境界,高下云泥之别,四公子之中,只有信陵君,达到了后者这个境界。

  而丰沛之地,处于魏国与楚国拉锯的地区,一时属楚,一时属魏,刘邦既可以说是楚人,也可以说是魏人。

  所以刘邦还未发迹时,就听说了魏公子的高义,想去做他的小弟,但当时太穷,也没钱跑大梁去。后来魏公子死了,见他一面,也就成了遗恨,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去给信陵君的门客、外黄县令张耳当小弟。虽然如此,刘邦仍感觉很开心也很荣耀,做不了信陵君的小弟,能做他小弟的小弟,也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刘邦称帝,建立大汉王朝后,已算是做到了人生的极致,但他仍觉得未能与信陵君相交乃此生至憾,所以每次经过大梁,都要来到魏公子的陵前汇报工作,厚礼祭拜。刘邦草根出身,是个很讨厌繁文缛节的皇帝,但为了自己的偶像,他甘之如饴。刘邦此生祭拜过的圣贤里,除了孔子,就是信陵君。

  又过了十几年,刘邦在平定英布的战争中受重伤而回都,又特意来到大梁废墟,缅怀公子,并为信陵君设置守墓专户五家,世世奉祀不绝,将游侠少年以来的慕从和景仰,作了辞世前最后的寄托。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电气设备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